
撰写、编辑 | Ariel
本文约1500个字,包含观点、营销方案,阅读时长约5min
求生欲:本文只是单方观点的表达,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大 家讨论!
内衣洗衣液中“去血渍”这一功能是不是被过度放大了?
通常下意识,选择一瓶内衣洗衣液的最大标准,被简化成了四个字:“去血渍吗?”
社交媒体和产品详情页里,【姨妈克星】成为最闪耀和娱乐化月经的标签。我们似乎被卷入了一场无声的共识:解决几毫升的尴尬,就是我们守护一套贴身衣物花期的最大意义。
抽样调查
电商平台随机抽样的20款热门内衣洗衣液中,高达85%(17款)将‘去血渍’作为其首要卖点,有的则是唯一卖点进行突出宣传,在产品标题或核心宣传图上明确标注了“去血渍”、“经期血渍”等关键词;“内衣洗衣液 测评”、“什么内衣洗衣液好用”。
声量错位
在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内衣洗衣液’,满屏的‘血渍克星’、‘一泡即净’等宣传语便扑面而来,这无疑精准地捕捉了女性的经期焦虑。然而,在高赞测评的评论区,被顶上首位的质疑却往往是:‘会不会伤内衣?’ 以及 ‘成分温和吗?’ —— 这类的声量反差,揭示了营销焦点与用户长期需求之间的一些错位。
所以,“强力去血渍“解决的,可能是一个高焦虑但低频率的“痛点”。
......我们当然知道去血渍很重要,并且它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成功卖点!可是我们女性的生活,难道只是一场无止境的血渍大战吗?一件好的贴身衣物,远不止于那几天的“战时物资”。我们精心挑选,更多的是为它的承托力、舒适感和设计买单,去延长内衣物的花期,它值得的还有细水长流的照料。
理由一
这可能是一种营销上的偷懒和视角上的窄化。粗略地将女性经期这一正常生理现象标签化为需要“紧急处理”和“彻底清除”的“污渍”挂钩形成大众刻板印象。
理由二
揭示了女性消费市场中一种“问题化”的叙事倾向,暗示它是一种需要被“强力清除”和“掩盖”的“麻烦”或“尴尬”“社死”,也让大众觉得月经本身是一种不好的事物,但是现在的趋势是号召不要月经羞耻化。
理由三
我们可以简单估算一下中国女性有可能会出现血渍弄脏内衣物的概率——
01
第一步:建立一个小概率事件模型
我们将“弄脏”定义为:发生的、需要特意去清洗的侧漏或渗透,而非指任何微小的痕迹。
1. 发生条件: 弄脏内裤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1.1 处于经期量大的1-2天;
1.2 防护措施出现短暂失效(如卫生巾位置稍有偏差、夜间翻身、久坐后突然站立等);
1.3 未能及时更换/补换防护用品。
2. 概率设定(基于“小概率”原则):
2.1 假设一位女性在 前2天 量大的日子里,每天因上述原因发生侧漏的概率仅为 10%(即10次里只有1次会不小心弄脏)。这个概率已经很低;
2.2 在经期的其他3天,量少且稳定,我们假设发生概率为 0。
02
第二步:计算年度概率
● 单次经期可能弄脏的次数: 2天 × 10% = 0.2 次
● 说明平均每5次月经,才会发生1次弄脏内裤的情况。 很多女性在防护得当的情况下,可以连续数月甚至更久不发生。
● 年度总频率(一年365天 / 28天 ≈ 13次月经): 0.2 次/周期 × 13 周期/年 = 2.6 次/年
这个结果意味着:一位女性平均一年可能只会遇到2-3次需要特意处理血渍内裤的情况。
理由四
中国女性更换新的内裤的频率大概是3-6个月,有的时候是6-8个月,男性的会更短一点(暂不考虑市场消费的驱动因素),有不小的需求是希望可以提高内衣裤的寿命,减少更换频率。
Cr.《今日心理学》 等媒体的引用调查
因此不要放大了我们一个月里最焦虑的那一天,却忽略了我们生活中更重要的那三十天!
下面是我们高能量生活系列的清洁方案,蛋白酶当然还是很重要,除此之外,不仅有如何延长内衣物保鲜期的功效介绍,还会给出从原料角度如何做营销的方向!
上一篇 无